有市民向记者反映,普通家庭常备的一些药物近两年“涨得很厉害”?记者通过走访市场发现,我市药店销售的大多数药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,其中中成药涨幅较大,给部分需要长期用药的市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。
普药涨速涨幅“猛”过房价
在业内,普通家庭常备药被称为“普药”。记者在梅州城区多家连锁药店发现,相比于前年,普药价格普遍有明显的上涨,不管是涨幅还是涨速,比房价疯涨的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如某品牌别嘌醇片(痛风常用药)从原来的不到10元一盒上涨至145元一盒,涨幅约为1350%;某品牌金霉素眼药膏单价由原来的1.5元上涨到现在的10元,涨幅约为550%;某品牌双氧水由原来的1元多一瓶上涨到3.5元一瓶,涨幅约为250%;某品牌盐酸黄连素片单价由6元多上涨至12元左右,涨幅约为100%......
我市药店销售的大多数常用药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,引发一些市民的担忧。
“涨价的普药根本数不清,实在太多了,感冒灵、雷尼替丁、土霉素、奥美拉唑、磺胺等涨价的药品多地数不过来,部分普药已经出现翻倍式的增长,心脑血管类的双肼屈嗪、复方利血平前后两者都涨了3倍左右、脉通也大幅涨价”。一位药店采购经理向记者反馈,我市药价上涨并非个例,全国市场都在上涨,其中中成药翻倍上涨成为常态。
“近年来价格上涨最为明显的药品类别是中成药,近几年一直处于稳步、渐进式地提价状态。”岭东大药房江北某店面负责人告诉记者,相比于仿制药、中成药,进口药、合资药的价格并没有太大变化,这是因为进口药本身价格就比较贵,并没有特别大的涨价空间。同时,进口药和和制药大多数是在医院出售,在一般的药品零售店面较难找到,普通市民感受并不强烈。
成本上涨并非唯一原因
“自从2017年7月我市跟随全省政策全面取消药品加成(中药饮片除外)开始,目前市场上的药品价格变动,已经与医院无关了,纯粹是市场自主的行为。”市人民医院一名行政人员告诉记者,目前市面上普药价格的上涨,是前期较长时间被政府限价,政策放宽后的一种恢复性上涨,且属于市场可接受范围。“大部分常用药名义上看涨幅很厉害,实际上价格还是在个位数的水平。”该名行政人员表示。
不过,一名世界500强企业下属医药公司的梅州籍销售代表则提供了不一样的看法。他表示,药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原料药和人工成本的上涨,但目前国内药品市场的原料药呈现一定程度的垄断现象,也是成品药价上涨绕不开的因素。据悉,我国成品药有约1500种原料药,其生产掌握在获评生产企业手中,其中有50种原料药只有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,44种原料药只有两家企业可以生产,40种原料药只有3家企业可以生产。当原料药形成事实上的垄断,成品药价格的集体上涨就有了现实支撑。
业内还有人士分析,随着国家对新版本“药品、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”(简称“GMP”)和新的环保排放标准的严格考核,医药生产企业不得不提高行业生产标准,相应增加了原料药选购成本、软硬件设备投资成本以及环保排放成本。当这些成本逐渐转嫁到终端药品后,自然也成为推高药价的不小因素。